下面是一个人求学的情况:他原籍浙江山阴,生于广东番禺,出身小官吏家庭。早年父母亡故,随长兄居住在乐昌。1902年参加广州府试获第一名,1903年考取留日法政速成科官费生,入日本法政大学。1905年参加组建同盟会,是同盟会章程8个起草人之一。这个人就是汪精为,从为学的角度,他绝对是个学得出色的人物,然而从识的角度看,强敌日本入侵中国后,他与日本军国主义苟合,是个大大的卖国贼。
还有一个人:年轻的时候他说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。”然后报考清华大学,落榜。然后就去日本,一所一所的学校考过来,统统落榜。再回国,在刚刚成立的南开大学注册学籍,又遭南开除名处理。干脆去法国,可法国的学校也不认他,不给他文凭。直到他万人之上,功成天下,却仍然不过是个高中生——这个落榜生,名叫周恩来。
看来学只是开端,只是人成功的一小部分,人必须有识才行。所以我们常说,有识之士,而不说有学之士。由此我想到今天的教育,无论是主管部门,还是教师,注重的只是学生的学,而不关注学生的识,仅仅是在知识上大做文章,而不注意对人品德、志向的培养,这样的教育是不是识入歧途?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