――写在2017年的清明节
清明时节的雨如约而至,纷纷的雨丝,不知缠绕了多少想念的愁绪。
稍稍离开闹市区的街角和路口,无法回家祭祖的人们,点起香箔,撒些果点,任车水马龙,任你行色匆匆,那缕缕盘桓的青烟,请带走我的思念。我是幸运的,可以驱车几分钟赶回老家,约上兄长,踏着泥泞到祖坟上祭奠逝去的亲人们。
这夜里,读着龙应台的《目送》,“我慢慢地、慢慢地了解到,所谓父女母子一场,只不过意味着,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。”读着,读着,我竟然泪如涌泉,难以自已。我们和父母,和自己的子女,这场相聚,原来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目送。
想到我的姥姥,她已是风烛残年,痴若幼童,然而不能归家,所谓寒暖,所谓饥饱,所谓亲人,所谓家园,已然不知,那走向结束的时光,就是等待。我目送她的时光,也许就像婴儿生来被母亲照料一样,自己浑然不觉,只有亲人知道。
想起我的父亲,弥留的岁月,只有痛苦的呻吟,劳累的哈欠,想来生病也是一场劳累,目送他的岁月,是心被刀割的岁月。四年之后,伫立在他的坟前,我们的联系只有那一缕缕的青烟和化成灰的香纸,一切都成为渐行渐远的记忆。
母亲身体还好,可是每一次从老家回来,我都告诉自己,和母亲相聚的次数又少了一次。突然回头,不知母亲怎么那么苍老,她年轻时的模样呢?
小康正在长大,站在脸前已经是个小男子汉了,我一时想不起他小时候的样子。
目前,目送别人,被人目送,亲人的背影,自己的背影,在一年又一年的清明里渐行渐远。
第475篇
评论